楼主
对理想教育的微思考
最合适的教学也许是师生相长、互动共勉,学会思辨和创造力思维的培养。最合适的德育也许是让其学会宽恕、真爱、知善、尽孝。最合适的师生关系,也许是真诚包容的心灵和思想对话。最合适的教育也许是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方努力的结果,大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不是单一方面的,教育需要多方促进和社会关系的融合。教育本初
分享A:关于教育初衷,先教孩子学会求真,诚勇积极面对生活。再帮孩子一点点建立自信,感受温暖爱心,体验学习和交往的乐趣,这也是学会求实的前奏。
B:阅读润泽心灵,无论你将来遭遇了什么,或悲惨或美满或平淡,终会发现,只有通过阅读锻造出的创造力和思辨力才能支撑你创造幸福人生。发挥阅读作用,举办校园阅读节活动,让孩子爱上阅读,与伟人思想对话。
C:当遇到第一个教育难点不能解决时,学会继续追问,难点问题本身是不是有效成立,当有解决的教育心得或者结果时,有哪些心理依据和实践效果来支持你的观点,是不是合理可靠,并出做改进计划。
D:成长阶段,孩子最渴望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知识,当多发现优点,多鼓励。有缺点,通过反问式让其自己发现,还可以组织集体劳动或游戏,在劳动或游戏活动中帮其认识和纠正,减少或不用老师的行政语言和权利干预,最终通过长期引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大胆放手不弃手,让学生做到自主管理,个性发展。
E:关于教育目标,在于引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分析问题,与人协作的能力,基本的演讲能力。教师走上教育岗位时,先正视自省,现在我能做些什么,哪些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哪些是需要与人合作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提高和打破,不局限教育大纲。
F:教育更应该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帮孩子建立一种对其一生有用的优良品德或好用的学习方法或积极的人生态度或敏捷思维或卓越口才,让每个孩子至少拥有一种优质的特点特长,比让孩子一时得个一百分更值得去做。过一种诚朴、至善、会爱的教育生活。
G:当老师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认清老师价值和自身特点的人并不多。敢于承认不足,面对现实,勇于探索,相信未来无限宽阔。很多人在教育追梦,追的这个梦其实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心底,每天和孩子相处当中。追的这个梦其实并不苦涩,在用心灵撞击心灵,在爱的奉献,每周可以用一次随笔的形式记录分享。
H:教育的本质一定是纯净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参和其它利益目的。教育的过程是多方面的,多元的,是师生互动配合的结果,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多方式的、有建设性的, 比如每周共赏一次交响乐或一首诗歌。师生应当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彼此尊重不同点,寻找共同点,放开面子,鼓励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建立多种沟通渠道,比如邮箱、班会。共同展现一种思想自由、人文开放、同心同德的教育姿态。
I:选择了老师这份职业,也是选择了承担一份长期的社会责任。这一路上,一定会遇到苦涩、艰难、压力,甚至会有想放弃的念头。若从人生的长远发展看,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因为教育那是与真情的交融,与真理的交流,与古今思想灵魂的对话,将超越名利,收获自己内心的温暖和归属感。
师生关系
分享A: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保证,关系的改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同等重要。每周可以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做一次改进师生关系的活动,重在交流真实想法和理念认同。常常提问,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爱,现在是什么不良关系问题影响到了全体和每个学生的进步,哪种管理方式能让学生都感到有所进步和幸福呢?有了想法,现在行动了吗?遇到阻力如何解决呢?
B:真诚无私的沟通和互助产生了信任,有了师生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才会出现心灵、思想碰撞,才擦出了教育火花—---免于恐惧的教育协作环境,转变成到高效有力的师生行动,最终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
C:在老师的个人成长中,也时常会出现困惑,来自工作本身或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这时要认清自己情绪变化,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坚决不把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和学生当中。百分百的做到不易,可以有二次改正的机会。教育一定需要激情,但不是高亢或低哀的情绪煽动,先将自己打造成内心丰盈、生活有乐趣、心态平和的人。
D:师生关系和谐为先,在孩子生活学习中应该严厉,这个严指在学习知识时的严密严谨,而不是为了孩子做个小动作说个小话,大动肝火。这个厉,是基于爱心的引导和平等交流,而不是孩子扔个纸屑责备发怒。经常说的严师出高徒,也是这个道理,不是严在脸上和语言上,而是严在老师责任、思维、方法上。
E:印象中往往只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而老师工作成绩和心灵又有谁来认可和关怀呢? 一些老师付出了努力,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因为除了学生成绩,其它方面比较难衡量,包括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价值观方面的改变。而这些老师真的关爱或者在其它方面帮孩子很多,得到了卓越发展,但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还是不好,却得不到其它老师和家长的认可,甚至遭到怀疑和排斥。应该有个平台或机会,让这样的老师大声把对学生的爱说出来,把其它方面的付出成果展现出来,得到理解和支持。
F:如果要给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分类,不会用现在流行的优生、中间、后进。我会从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兴趣特长、综合素质的正在进步,很大进步,卓越进步的三种状态一次表达。如果有人问我,这孩子现在在学校表现怎么样。比方说,身体素质正在进步呢,学习成绩很大进步呢,尤其是综合素质卓越进步呢,不会单讲一方面,并且用三种进步的状态表达。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关注的也不是讲优生、中间、后进,而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想法有追求的,会思考会创造的。
G:不可否认,高考的教育模式下,不少老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明天发展,明天成就,而忽视了学生现在的快乐,道德建设和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德育主任想出不准跨年级交往的主意,想爱学生,需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史,找出原因,做出提高计划,其现在也要感受到幸福。走一种心灵的对话,思想的对话,民主和爱心管理的教育路线,他们可以共同探讨教育方式等相关问题。
H:我们提倡爱心和民主教育或者其它理念的教育,爱学生是一定的,一切都应基于爱心和责任。如何去理解每个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找到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要注意到爱的表达方式,要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建立类似小黑板或校园广播的宣传平台,快乐、爱、经验需要传播和分享才变得有用有价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动态的,不轻易下结论,只需耐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倾听的耳朵。
I: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研发能力,从被动的教学照搬书本知识教学到独立去设计一个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课题到试验到成功,课本在熟悉的情况下是要用来打破的。老师和学校要有鲜明的育人理念和愿景,可打出条幅标语,每周对照,有行动有收获就给自己或者团队发一个五角星鼓励。但不把观念强加给学生,大部分学生认可就行,求同存异,教育需要包容发展。
教育方法
分享A: 教育需要不断反思,认知、筛选、验证、归纳学到的教育教学技术问题,去伪存真,化繁为简,有计划性,有连贯性。教育生活中,也常常有感动,我们不仅仅是被感动了,要找到现在感动的原因和今后发展方向,以开放、阳光的教育心态迎接每一天。
B:如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忽视,怎么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值得关注。采用让孩子对自己负责模式可以借鉴,还需因时施教,在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方式,都有强弱变化,像钢琴曲高低有致。在不同年代也应该融合不同年代的教育时尚气息,在核心育人理念本质的不变前提下,外部的教育方式等需要常变常新,紧跟社会人文和科技领域的发展。
C:在完成学生基本课程的情况下,遇到一些个性学生,问题情况,可不必过急。可能这个既是问题,也是学生重要潜能优势,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赞美和分享孩子的真实体验和一些的成功经验,可以让他们讲出来。敢于尝试不同方法,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持续观察,持续教导,持续挖掘,只要不是明显过错, 当下又解决不了,可以放到下学期或者下一个年级,甚至放到将来到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和通过知识、人生经历的获得而改变。年龄的增长,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调和作用,不能急功近利,但不是说不负责,放任不管。比如种小树,不能拔苗助长,生长的不同也很好,只需扶正济养。
D:教育也是一个取长补短、润泽心理的过程,像甘露长期滋养枝叶。针对每个不同孩子,应该有不同的交流和教育方式,就是那句老话,因才施教。教育资源首先公平分配,也需调节搭配,敢于打破常规,例如老师的个人教育方法和思想与学生长期不能适应、吻合,可考虑调班调师,尤其是中学阶段。有时,不是因为两者本身不好,而是因为人生个性和经历有差异。若没有条件调换老师或学生,那就都从先改变自己开始。每个学生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伯乐。
E:雷夫老师的道德培养六个阶段有点像马斯诺的心理需求理论。关键是如何吸收和应用好,这里就要有怀疑精神,哪些是我们不需要本身已经做好的?如果达到了第六阶段怎么认定呢?不按照这六个阶段走道德建设就没有出路了吗?怀疑精神,需要继承和改变的,比如六个阶段的道德培养我们可以编成六个小故事或者六个行动,给学生反复讲,反复行动。
F:如果遇到学习暂时没有进步或者个性问题同学时,先不看这些,把这个学习成绩和其它问题先放一边去,分阶段解决:
1、去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在想什么,同时寻找厌学或者没有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原因。
2、走进学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理念方法有不可代替作用,可送几本好的家教书给家长阅读或定期组织到校培训。
3、往往学生问题都是先于学校和老师引导和家庭教育不当中萌芽的,先在这里找原因。
4、温暖孩子心灵比成绩更重要,老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要观察的,因为成长一定是有矛盾的。同时,遇到成绩好或者暂时没有问题的同学时,上面三种因素也不是不变的。即使都解决了,还要关注孩子的创造能力。
G:在学校的教育中,不可能遇不到没有问题的学生,都是完美的,谈教育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不能有类似做些小动作,不专心的学生坐到后面或前面的特别安排,也一定不能让不参加课堂活动或大家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尊重每个孩子的心灵,不然成了变相性贴标签。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方法可以用,前提是一定保证所有学生享有的权益和参加的活动一定有。公开惩罚方式一定要有个度的,一学期尽量不超过三次,没有效果就停止,多了会产生抗体和强化这样学生之前的行为,更多还是需要老师调整方法和发现优点。一些老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要一个人解决问题,班级也不是独立教育单位,教育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之间的协作,需要寻求同事团队的智慧。
H: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关键在于与学生的互动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是重点抓坐的姿势和注意力集中问题,而引导让其自主投入学习,让学生想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爱思考会思考,能行动。教育也需要贯穿生活每个环节当中,更关注学以致用,把知识点从课堂上引到生活实践中去或者在生活实践中先观察再结合知识点。
I:为什么会出现厌学,早恋,甚至轻生等教育问题,其实我觉得这首先是心理问题,我们不是要用道理去说服,也不是打压批评。一个优秀的老师,这时要有一定的心理情绪疏导和倾听学生心声的能力。让学生开始喜爱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尊严的面对同学和老师,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感到有价值有成就感,不用带家长或者记过什么的恐吓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彼此信任的教育教学环境。也要认识到,形成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时半会的,需要长期的彼此信任。
J:教育需要关爱,尊重孩子,我们现在提倡赏识教育,但也离不开惩罚和严爱,戒尺教育也可适当补充,相辅相成。比如当孩子知错不改或屡教不改,是需要惩罚和批评教育的,这里用什么批评方式和处罚程度,要三思而行才能是严爱。涉及到善恶问题,可能需要戒尺教育,必须让孩子现在记住和改正。这里有个前提,一切都要在教育法的框架内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慈爱的成分一定要多于严爱的成分,爱心和沟通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