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从幼儿培养整理收拾的习惯
从幼儿培养整理收拾的习惯韶关家教网发布
许多孩子由于自幼收拾习惯差,进入初高中还不会收拾。在家将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书籍、用具、果皮、废纸、玩具等散乱于沙发上、床上、地板上,不堪目睹,为此常遭父母唠叨说教,甚至受肌肤之苦;在学校常受师之训斥,却效果甚微。真谓“学坏容易学好难”。许多家长为此伤透脑,认为孩子难教,不可救药。
一般讲,孩子在三四岁就已具自己收拾的能力。此阶段孩子重在收拾自己的玩具。但由于孩子尚未意识到整洁的重要性,收拾玩具在其心目中是件枯燥无味而又耽误玩耍时间的事情,当父母见屋中一片杂乱时极为生气:“你看,这屋让你弄得乱七八糟的,还不赶快收拾干净,把玩具收拾好!”可孩子无动于衷,总是说:“反正等一会儿(或明天)还要玩嘛,干吗要收起来呀?”父母动怒,孩子受罚,玩具被孩子不情愿地杂乱堆放至存放处,仍哭泣不从。
范者不能以身作则。从调查中发现:许多父母自身就颇“随便”,书报、衣物鞋袜、杯盘碗筷、影碟磁带、床被沙发、象棋麻将……常常收拾无序或不加以收捡,孩子在这无形示范中能不效仿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言行是孩子的一本最真实有力的教科书,靠其言行举止(包括情感、品格、爱好、志趣、习惯等)每天都在施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尤其3-6岁正是孩子的好奇期,只要感兴趣的事都会将他人的一言一行完全复制(拷贝)存档,并适时表达出来。因此,当幼师教育孩子时,孩子常说“我爸(妈)都……”
父母无度的溺爱。由于当今“四二一”家庭结构不断增多,隔代教育带来的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性和越发性突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关心备至,只求孩子的学习,忽视其劳动。家务事包揽不说,连玩具、学具也要代其收拾,上中学了还要为之装放好书包、包书皮、削铅笔等。参加劳动、体育活动、玩耍时将衣服弄脏,必会一顿训斥。久而久之,孩子动手劳动能力差,对劳动观念淡漠,视劳动不是一件荣光的事。因而当今愿意参加公益劳动的孩子甚少。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综上所述,家庭负面教育和影响对孩子行为品德、劳动观念、能力随之影响。一个人的某些习惯是从幼儿阶段就形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益幼儿的身心健康,更能减少父母亲在日常生活教养上的困扰。因此,对于收拾整理习惯也应从幼儿开始训练。
1、帮助孩子一同收拾,达到言传身教。当孩子玩完玩具时,父母可向孩子启发诱导:“让我们一起把你的玩具在箱子里摆放好,对吗?”“让你的小车停在它的车库里”,然后一同收拾。使孩子明白:任何事情大家一起做才会其乐无穷,而且比一个人做速度快多了的道理,并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习惯。
2、变收拾为游戏,适时鼓励。游戏力求简单,可用竞赛方式,比如:把玩具车开进小车库,把布娃娃放到床上,把积木装放进箱子里等。当完成一项任务时模拟动物声音、动作,对孩子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发收拾兴趣。
3、向孩子解释收拾的道理。告诉孩子玩具同人一样有自己的住处,像你一样晚上该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玩具放在外面会摔坏或遗失,收拾好了下次再玩就容易找到。使孩子养成物归原处和爱护无物品的好习惯,懂得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的道理,决不可以丢三落四。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要经过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由完全靠家长或老师来管理和约束到形成自己管理。特别是刚开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以关爱、尊重的态度培养其收拾习惯。
5、除了收拾玩具,可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工作。整理自己的书籍、衣物、鞋子,培养他的独立性;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等,培养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