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教育如何更加公平?
韶关家教网发布公平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是中外无数历史事件和鸿篇巨制的渊源。教育公平也不例外,必然会伴随教育的发展而受到永恒的关注。这是为什么?因为公平问题说到底是资源的配置问题,而资源的配置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关系到由人的个体而组成的家庭、单位、行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的根本问题。相应地,教育公平问题即体现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每一级教育行政单位及负责区域发展的问题。如此重大的问题怎能不引人关切?
一、入学起点的公平
现实中,同一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不仅可能接受不同学校的教育,而且可能接受的学校教育的质量不在同一层次上,而且进入学校的途径、门槛也可能迥异。
当前,东中西部的基础教育学校总体上还是存在差距的,尽管东中西部都会有教育质量好的和差的学校。为什么上海的小明上了当地城里的一所整体条件优异的重点小学,而甘肃的小华却上了当地农村综合条件很差的一所小学?这是公平的吗?而当小华的父母带小华到上海打工,然后与小明上了那同一所上海的重点小学,这是公平的吗?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比喻,但类似的情况和类似的思考却活生生地大量存在,一种典型的情况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如今,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政策正在逐步形成,但所涉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和细致处理。比如,异地高考的问题。而一种在各地更为普遍存在和受到关注的问题就是择校。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而“均衡”并不是“一样”,也不可能做到“一样”,既然学校的不一样局面会绝对地、永恒地存在,那么,择校的需求也就必然会绝对地、永恒地存在,就像高中毕业生总会对不同的高校做出志愿选择一样,基础教育阶段升学的志愿选择也是必然和客观地存在着的。虽然我们在政策上规定“就近入学”,虽然我们在努力缩小校级差距,但却永远无法消除择校需要的客观存在。这意味着,不仅高校招生录取的高考制度需要完善,进入初中、高中的制度也需要完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这体现了对入学途径、办法公平的追求。
一项麦可思公司所做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背景的十届毕业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3.8%,他们来自全国前20所高校、211高校、非211本科、高职高专的比例分别为36.1%、41.2%、42.3%、46.5%。此显示了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背景子女进入被认为的优势高校的某种劣势。
二、能否教好每一个学生
素质教育,国家早已提出并大力倡导和强力推进了十二年。虽然成效至今仍未如人愿,但毕竟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各地各校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在理念上,素质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在实践上,在存在着弱势群体,包括一些地方的女童和残疾儿童,还包括不分地区和学校较普遍存在的所谓“差生”、“问题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存在着与“正常生”相比的不足或不当。并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是,众多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着几乎同质的教育,不仅在内容上同质,而且在方法上同质,包括给全体学生留完全相同的作业,这对于具有不尽相同的素质、智能的具有多种差异的学生们显然是不公平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说,“差生”、“问题生”的产生与“差教育”、“问题教育”高度相关,是教育仍然不够发达以致落后的表现,是教育过程仍然不够公平的表现。《教育规划纲要》以大量篇幅强调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比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开齐开好规定课程;增强学生体质;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等等。
三、就业的公平
显然,学生毕业后谋到一份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决定了他可以利用、调用的资源有多大,关系到他发挥作用的平台有多宽,这对他今后的发展关系重大。毕业生谋职,可谓是一个人对教育资源的企用,延展到对社会资源企用的历程。相应地,对公平问题的关注点也由教育领域进入社会领域,由教育公平达至一般的公平。那么,谁毕业可以享有什么样的工作资源?为什么大学学业成绩乃至基本表现相近的张三和李四,就业着落差别很大?有哪些因素还对学生就业状况起重要作用?显然,这也是关系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情况,不能由教育领域所完全控制,但教育所能、所应担负的责任仍然是重大的。如果教育的质量能进一步全面提高,如果高等教育能进一步优化结构、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改进方法、办出特色,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且高校还能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那么,毕业生就业情况一定会进一步改善,在就业工作领域的公平就会得到进一步伸张。反过来,如果就业制度更加公平,无疑也会对学校办好学和学生积极上进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