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杨澜的"忠告":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想象力
韶关家教网发布近日,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做客格致中学文化讲坛,与高中生畅谈学习和生活,她鼓励学生要敢于提问,像呵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质疑精神和想象力。(4月19日《新闻晚报》)
说到“质疑精神”,杨澜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课是社会学,杨澜上课从不缺勤,作业认真完成,论文也写得不错,但期末考成绩公布时,杨澜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A,唯独社会学是B。当时,不服气的杨澜立马去找教授“讨说法”,没想到,教授回答说:“给你B是为了惩罚你,因为你上课从来不提问,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应该说,美国教授的这句话对我们确实很“刺激”。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教授的这句话似乎有点“另类”。因为我们国家好学生的标准是用“分数”来衡量的。每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高考状元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不是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吗?“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可见,对于好学生来说,分数证明一切,分数代表一切。按照这样的逻辑,“好学生”怎么能和善于提问题画上等号呢?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在我看来,杨澜对中学生的“忠告”还是击中了当下我们中国教育的“软肋”,值得我们社会深刻反思。
毫无疑问,在升学指挥棒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以分数为中心,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显。往往忽略了“质疑”教育,忽略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学会在质疑中前进,在批评中成长,在质疑与批评中步入一流。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总是与我们中国人擦肩而过,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应该说,“质疑”是一种求学精神,也是“创造”的开始。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事实求是地讲,像杨澜这样“不敢质疑”也正是我们中国学生的一个致命“弱点”。正如很多西方教授经常发出这样的“埋怨”: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是一流的,可是中国学生总是不敢提出问题,也不敢大胆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
应该说,西方教授的这一“埋怨”击中了很多中国教育的“软肋”。因为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受的就是有唯一答案的“标准化”教育。而这样的“标准化”教育对付考试无疑是“一级棒”。可带来的问题是,中国学生创造性不足。所以,杨澜希望高中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质疑”精神还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我看来,拥有一种“质疑”精神也不是一件易事。作为学生,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培养。同时,学校也要为学生的“质疑”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敢于“质疑”的学生,中国的教育未来才有希望。中国人教育网